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3月21日,中国保监会正式发布“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从精神层面回答了保险业的本质追求,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对于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江苏保险业而言,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践行核心价值理念,建立江苏保险业发展的新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客观看待江苏保险业文化建设,可以树立文化自信,更须增强文化自觉
近年来,江苏保险业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广泛地探索实践,初步达成了凝聚共识、提升形象、推动发展的目标。
一是共识初步形成,地位逐渐提升。党政领导谈保险、专家学者谈保险、媒体记者谈保险、学校师生谈保险等活动,逐年推进,形成系列,反响良好;保险文化征文、保险知识竞赛得到广泛参与,保险知识宣讲团、保险知识普及丛书面向社会大众,《保险@生活》电视专栏影响力逐年扩大。保险的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功能逐步得到社会公认。
二是载体日趋丰富,形象逐步改善。保险业青年风采礼仪大赛、保险业岗位技能大赛、双十佳服务品牌评选、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实践活动、讲诚信做贡献树形象主体实践活动、参创省级文明单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等为代表的文化建设实践,常态开展,形式活跃。保险行业形象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从业人员认同、社会公众认可的保险行业形象初步形成。
三是行为更加自觉,理念逐步渗透。江苏保险业许多单位积极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讲诚信做贡献树形象等主题实践活动,逐渐呈现出“理念渗透、行为养成、形象塑造、管理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是成效初步显现,实力逐渐增强。中国保险年度人物、江苏省劳动模范,大病保险“太仓模式”、新农合“江阴模式”,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以及以十佳“优质服务标兵、优质服务窗口”为代表的江苏保险业先进个人和群体,成为展示江苏保险文化建设的名片,为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软实力成为江苏保险业保持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江苏是文化大省,也是保险大省。在这片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保险文化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其中凝结着全体江苏保险人的辛勤汗水,也蕴含着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当前,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矛盾凸现期。
一是业务发展增长乏力,改革的红利、制度的红利、技术的红利、发展的红利基本消失。
二是各类风险集中爆发,群众维权意识增强、银保产品收益率低、行业销售误导行为等,使得银保产品满期给付、集中退保和司法案件等风险逐步显现。
三是行业信用面临危机,销售误导、理赔难成为行业形象差、社会信誉不好的标签,能否办好大病保险业务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缺乏信心。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需要全行业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推动保险文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提升行业内涵、优化行业形象、助推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深刻领会行业核心价值理念,能够清楚价值遵循,更须坚守价值追求
近期,“中国梦”成为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那么,保险业的“中国梦”是什么呢?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
我们认为,保险业应该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实现价值;在现代金融、社会保障、农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五大体系”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参与社会创新管理中有大作为,等等。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可以凝练出一个抽象的理念,这就应当是保险业的“中国梦”——建设受人尊敬的保险行业。
对于实现保险业的“中国梦”,我们完全有理由充满自信,因为受人尊敬源自保险内在价值的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保险源于民生、归于民生的价值内涵正好与这一思想契合。
十七大以来,保险逐步进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进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保险理念和意识在全社会悄然提升,保险功能和价值被更广泛地认知认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保险的有力支撑,人民幸福生活需要保险的有效保障,维护和谐秩序需要保险的坚强保证。
从江苏保险业30多年的实践来看,“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既是对保险发展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凝炼,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要求,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与自觉性、逻辑上的全面性与层次性、内容上的统一性和包容性等鲜明特质。也正因如此,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必将为保险业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但是,不受尊敬依然是保险业现阶段必须直面的突出问题。赢得尊敬,其实就是做到诚信、合规、重责,优化形象,赢得声誉。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就保险业社会形象问题,提出要解决“三个不认同”,即消费者不认同、从业人员不认同、社会不认同。消费者不认同导致保险业得不到尊重,从业人员不认同源于缺乏归属感和工作中缺少尊严,社会不认同所以保险业没有获得社会应有的尊敬。这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从文化建设滞后中找到根结。
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保险文化建设迈上了新的高度,从精神层面明确了价值遵循,提供了动力源泉。如何把文化的先进性转化为发展的实效性,必须深入践行核心价值理念,切实把核心价值理念作为价值追求融入发展的各项工作。践行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既是当前一项紧迫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建设受人尊敬的江苏保险业,应当培育核心价值理念,更要重视融入发展长期践行
真正的尊敬,需要用真挚和诚信赢得,需要用一切美好的、向善的品性获取,保险文化建设正是给我们这个行业增加美好的元素,增添向善的力量,形成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并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有助于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因此,以践行核心价值理念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是保险业赢得尊敬的关键所在。当前,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是把宏观架构和微观践行相结合,强调诚信文化。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而诚信是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现阶段,强调加强诚信建设,表面看是解决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维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实质是解决行业社会信任危机,扩展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诚信需要每名从业人员合力构建和维护。但现状是,一名从业人员的不诚信会映射成整个行业的不诚信,对一个赔案的变通处理会引发社会对整个行业的质疑。
所以,文化建设在注重顶层架构、宏观运作的同时,更应关注基层建设、微观践行,特别是要突出对每名从业人员诚信行为的规范要求和惩戒措施,提高不诚信行为的违规成本。如果每一名从业人员、每一次经营行为都能忠实践行诚信原则,那么全社会将会真切地感受到保险的价值,也将会由衷地对保险业产生尊敬。
二是把夯实基础与长期坚持相结合,培育合规文化。近年来,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行业在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初步达成共识——坚持科学发展。但要实现行业基础永固、企业基业常青,必须解决好以客户利益为中心还是以公司利益为中心这一根本性问题,端正价值追求,自觉合规经营,只有这样,发展才能长盛不衰。
同时,文化是长久积累沉淀的过程和结果,需要慢慢孕育,慢慢滋养,合规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系统工程,既要有一年做成几件事的狠劲,也要有几年做成一件事的韧劲,其中,以企业内控和行业自我约束为主要内容的自律是内因,以金融监管和社会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他律是外因,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调动内因,善用外因,合规文化才能富有生命力,产生影响力。
三是把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构建服务文化。保险业属于金融服务业,保险是无形产品,服务是基本手段。保险价值的实现途径依赖于服务。过去,我们在抓服务方面下了很大决心,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各界和消费者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现阶段,构建服务文化必须坚持把消费者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首要标准,以保险业转型发展为根本前提,在努力实现基于销售遭受困境的渠道转型、基于产品缺乏竞争力的负债转型、基于投资收益偏低的资产转型中,着力强化基础性服务、规范创新性服务、拓展个性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层次保险需求的质量水平。通过真诚文明、专业精细、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传达保险关爱,体现保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