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论文
正文:

    3月21日,一部爱情喜剧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在众多影迷的期待中上映。上映首日,票房就突破1100万元,勇夺单日票房冠军,且上映以来,该影片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票房记录,击败了多部好莱坞大片。笔者在该剧浪漫悱恻的剧情和获得成功的要诀中,总结出一些与保险产品推广的共同点,供读者参考。

  敢于借鉴和模仿

  正如大家所知,《北京遇上西雅图》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好莱坞招牌影帝汤姆·汉克斯在1993年主演的影片《西雅图不眠夜》,而《西雅图不眠夜》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商业爱情片之一,可以堪称为此类影片的标杆。敢于拿此部经典电影做楷模,也说明了创作者的勇气。

  保险产品也一样,有些保险主体在推出产品时,总爱标榜自主研发或开办,一味地寻求“莫须有”的大不同,却忽略了其旨在为客户提供保障,要么附上众多晦涩诡异的条款,让客户一头雾水、心生排斥。其实,公司可以从最受消费者青睐的保险产品中吸取精华,并诚恳承认延续了某某优秀产品,让客户看到这几个字就有安全感,而做到上述才是保证了客户的基本利益。

  产品要有代表意义

  《北京遇上西雅图》仅仅看题目就让人觉得充满向往和好奇,可以说既有代表中国浓厚文化底蕴和现代感集结的“北京”,又有浓缩浪漫情怀和西式生活情调的“西雅图”,用两个代表意义完全不同的城市营造出一个地域碰撞的关注点和噱头,从而使得观众心驰神往、回味不已。

  这就说到保险产品的形式。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生产方式和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客户的识别和认知度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基本保障能力,对保险产品外在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换句话说,我买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不买包装精美、赏心悦目的那个呢?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善于挖掘和开发保险产品的特质,注意设计出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代表意义的产品,从而吸引客户的眼球。

  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北京遇上西雅图》毕竟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究竟能让多少观众产生共鸣,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这里就要提及保险产品的异质性。现代社会,风险具有加速生成的特点,显性化、附着性和创造性风险不断出现,同时,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保险产品必须能够提供广泛的服务,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顾客的各种保险需求。不能简单加工后就搬上市面,应当在服务范围内尽可能保证多群体的覆盖度,让不同客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融入人文关怀

  《北京遇上西雅图》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没有充斥着较浓厚的商业气息,而是用精心设计的细节和桥段,让整个影片笼罩在一种人文关怀的基调中,从而使得该片赢得满堂彩。

  随着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日趋成熟,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已从以产品为导向转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例如客户在索赔过程中,保险公司尽可能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尽可能降低客户的索赔成本,发挥产品的保障作用。在产品推荐中没有“强推”,在理赔服务中没有“不理”,整个保险过程都充满人性化和亲情,这才是保险产品的意义所在。

  打造产品价值

  《北京遇上西雅图》影片时长约两小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前30分钟的大段时间都花在了支线情节上,但这半个多小时并非空洞乏味,充足的副线不但凸显出人物性格,更为后面的浪漫情愫营造了稳固的故事环境,并且让整个影片变得温情和丰满。

  保险产品面对的是普通需求而不是特定需求,是一种不能预先用五官直接感触到的特殊消费。客户在购买保险产品时,除了一张保单外,无法感受到任何东西,在多数客户眼里,一款保险产品与另一款保险产品通常是没有差异的。如此,保险产品的成功就极大地依赖于它的服务信息能否有效为大众所知。换句话说,保险产品不能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要放眼长远发展,让客户“步入佳境”,渐渐感知产品的品质和内涵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才会营造出持久和稳固的市场。

  不同产品为客户提供的多种服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如何使自己的产品有别于同类产品,设计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扩展产品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产品的优势和亮点在客户的体验和使用过程中逐步“扩展”出来,从而打造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保险产品创新可以,但不能失去旨在为客户提供保障的核心意义。包装可以,但不能让包装掩盖了产品的实际价值。延伸可以,但不能为牟利而刻意误导客户。一款保险产品如若做到这些,就会成为一个“对”的产品,也势必会遇到“对”的客户,就像《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经典台词——“对的人终会遇到,不在北京,就在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