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关于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Rothschild和Stiglitz(1976)指出:保险公司事先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保险费率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当保险费率处于一般水平时,低风险的投保人投保后得到的效用可能低于其不参加保险时的效用,就会退出保险市场。当低风险投保人退出后,如果保险费率不变,保险公司将亏损。为了防止亏损,保险公司不得不提高保险费率,那些不大可能发生事故的投保人认为支付这笔费用不值得,决定不再投保,最终结果是高风险的投保人把低风险的投保人“驱逐”出保险市场[1]。我国目前关于保险市场逆向选择的研究中,祝向军、金兆新(2002)剖析了我国医疗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2],童佳梁、童佳民(2002)剖析了保险公司推出新险种时的逆向选择[3],黎已铭(2005)剖析了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逆向选择[4],张然斌、曹冰玉(2006)剖析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的逆向选择[5],施建祥、韩雪(2006)剖析了我国健康保险的逆向选择[6],张欢(2006)使用ASI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社会保险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海淀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中都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7]。 上述研究均认为投保人是信息优势方,将利用其私人信息作出对保险人不利的逆向选择,保险人需要采取措施防范。但时至今日,逆向选择造成的后果并没有人们想像得那么严重,这说明保险市场上可能还存在其他力量矫正投保人的逆向选择,使保险人可以正常运营。事实上,人们是否购买保险,除理性意识支配外,还受到其自身对待风险态度的影响。若低风险的人同时也是高度的风险规避者,仍然会购买保险,这种现象David Hemenway(1990)称之为顺向选择(propitious selection)[8],David de Meza & David C.Webb(2001)称其为有利选择(advantageous selection)[9],指出保险市场上不仅存在对保险人不利的逆向选择,也存在对其有利的顺向选择。Peter Siegelman(2004)提出人的心理气质或对待风险的态度(personal psychological temperament or attitude toward risk),即风险偏好具有差异性,风险规避意识越强的人越倾向于购买保险,风险规避意识越弱的人越倾向于不购买保险[10]。本文借鉴Peter Siegelman对于风险偏好的研究,探讨其与顺向选择的关系。
[作者简介]周建涛,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现供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保险与风险管理系;黄耿,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产保险监管部监管一处副处长;赵尚梅,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供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 二、逆向选择的局限性 (一)逆向选择的理性人假定 逆向选择的理论可以简单举例如下:假定整个人口分为两组,第一组(体质较弱)发生损失的概率较大,第二组(身体强健)发生损失的概率较低。假定第一组发生损失的概率为60%,第二组发生损失的概率为20%;一旦发生损失,两组的损失额均为100;每组的人口,均占总人口的一半;保险人难以区分投保人属于哪一组,但投保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结果保险人只能预测平均风险,而不能预测每个人的风险,愿意购买保险的人常常是最具风险的人,而收取较高保险费会阻止具有较低风险的人购买保险,导致逆向选择产生。 逆向选择假定投保人是理性人,能够充分利用私人信息优化购买保险的最佳数量,其购买保险的行为可用图1表示。 图1投保人购买的保险金额与风险发生概率的关系 图1中,横轴表示投保人欲购买的保险金额,纵轴表示投保人发生风险的概率,投保人购买保险的行为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风险发生的概率越小,投保人购买的保险金额越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越大,投保人购买的保险金额越高,即投保人的风险规避程度与其风险大小正相关,凸现理性人特征。 (二)逆选择的局限性 投保人在购买保险的过程中,由于理性常常受到其信息甄别能力、信息统计技能及随机因素的制约,逆选择也相应地具有其局限性。具体说来就是: 1.投保人的信息甄别能力弱于保险人 投保人的信息可分为两类:(1)公开信息(public information),例如投保人的年龄、以往的驾车记录等,投保人、保险人双方均可获悉;(2)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例如投保人的心理气质或对待风险的态度,仅为投保人一方所掌握,保险人很难获得该信息。逆向选择假定,保险人仅根据公开信息评估投保人发生事故的概率,进而决定保险供给;而投保人在决定保险需求时,除使用公开信息外,还使用其特有的私人信息。投保人在信息获取的数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关于其自身风险应该做出比保险人更正确的判断。这里暗含“保险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同的信息辨别能力”。 该假定与现实不符,保险人作为保险业务的经营者,能够有效地甄别出投保人信息的价值,例如哪些信息会影响到风险事件实际发生的结果。投保人虽然拥有不为保险人了解的私人信息,但可能不知道哪些信息会影响风险大小,从而可能忽视某些重要的私人信息,这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拥有私人信息的优势。 2.投保人信息统计技能弱于保险人 逆向选择还假定,保险合同当事人处理信息的成本是一样的。而现实中意外事故的发生涉及很多变量,例如某驾驶员下一年度是否发生交通事故,就取决于车速、车型、开车时间、开车地点等变量。 对投保人而言,将上述变量赋予适当权重并准确加权并非易事,这是由于(1)投保人未受过系统的保险学习和培训,难以对每一变量的权重准确赋值;(2)要准确计算事故发生的概率,还涉及统计、精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保险人拥有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较容易地对每个变量的权重准确赋值,还能够较精确地计算出事故发生的概率;(3)投保人难以获得全面系统的经验统计数据,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其拥有私人信息的优势。 3.风险的发生有时仅仅源于随机因素 随机因素有时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事件,例如同一组驾驶员,年龄、车型、车速等均相同,但结果不同:有的人发生交通事故,其他人没有发生交通事故,区别只在于天气、运气等不可预见的随机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与投保人是否拥有私人信息毫无关系,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其拥有私人信息的优势。 三、风险偏好与顺向选择 现实生活中,理性投保人和非理性投保者都是存在的。即使是理性投保人,是否购买保险,还受到其风险偏好的影响,有人是轻度的风险规避者,有人则是高度的风险规避者,即投保人的心理气质或对待风险的态度呈现出差异性。若低风险的人同时也是高度的风险规避者,则倾向于购买保险而非退出保险市场,这就是顺向选择。 图2投保人的风险规避态度与风险发生概率的可能组合 (一)投保人的风险规避态度与风险发生概率的可能组合 根据投保人发生风险的概率大小、规避风险的态度强弱两个指标,可以产生四种排列组合:(1)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弱;(2)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强;(3)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大、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强;(4)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大、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弱(见图2)。 现实生活中,图2的4种排列组合都存在,但其对保险人的影响不同:若投保人属于Ⅰ,保险人可能赚不到利润;若投保人属于Ⅱ,保险人能够盈利;若投保人属于Ⅲ,保险人会亏损;若投保人属于Ⅳ,保险人可以避免亏损。站在保险人的角度,最希望投保人属于Ⅱ,最不希望投保人属于Ⅲ。 (二)投保人的风险规避态度与顺向选择 人的心理偏好有两个特征:(1)高度稳定,不因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而改变;(2)不同人之间存在差异,有的人风险规避意识较强,有的人风险规避意识较弱。该差异会直接影响购买保险的行为:若投保人风险规避意识强烈,不管风险大小,都倾向于购买保险;若投保人风险规避意识淡薄,不管风险大小,均倾向于自留风险(见图3)。 图3中,横轴表示投保人欲购买的保险金额,纵轴表示投保人规避风险的态度,投保人购买保险的行为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可以看出,投保人风险规避意识越强烈,购买的保险金额越高;投保人风险规避意识越弱,购买的保险金额越低,二者正相关。曲线上半部分,投保人风险规避意识较强;曲线下半部分,投保人风险规避意识较弱。投保人的风险规避意识,不管强弱,风险发生的概率均存在较大、较小两种情况。这样,曲线上半部分包括图2的Ⅱ和Ⅲ两种情形,曲线下半部分包括图2的Ⅰ和Ⅳ两种情形。 图3投保人购买保险的金额与风险规避态度的关系 若投保人风险规避意识较强,可能属于Ⅱ,也可能属于Ⅲ:若投保人属于Ⅱ,风险发生的概率虽然较小,但仍然购买保险,保险人能够盈利,这就是顺向选择。若投保人属于Ⅲ,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大,积极地购买保险,保险人会亏损,这就是逆向选择。若投保人风险规避意识较弱,可能属于Ⅰ,也可能属于Ⅳ:若投保人属于Ⅰ,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不购买保险的结果是,保险人可能赚不到利润;若投保人属于Ⅳ,风险发生的概率虽然较大,但不购买保险,保险人可以避免亏损。 投保人规避风险的态度,除直接影响购买保险行为外,对未来发生风险的概率也有重要的影响,二者负相关(见图4)。 图4投保人未来发生风险的概率与风险态度的关系 图4中,横轴表示投保人未来发生风险的概率,纵轴表示投保人规避风险的倾向,投保人未来发生风险的概率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可以看出,投保人风险规避意识越强,未来发生风险的概率越低;投保人风险规避意识越弱,未来发生风险的概率越高,二者负相关。例如,某些风险规避意识强烈的司机为自己的爱车上保险,并非预期将要发生交通事故,而是害怕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尽管买了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等,驾车仍然谨慎,例如总是系安全带、从不超速行驶等,结果交通事故率比不买保险的人更低。 (三)投保人风险规避态度的测定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风险偏好具有稳定性,其对待特定风险的态度和对待其他风险的态度也高度相关。例如,如果一个人看问题相对悲观,往往采取风险规避的策略,那么他既愿意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出去,也可能选择到稳定的政府机关工作;而如果一个人看问题相对乐观,喜欢挑战、刺激,往往选择自留风险而非购买保险,也可能到收入较高但不稳定的私营企业工作。 投保人的心理气质或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很难直接预测和检验。保险人可观察投保人是否规避其他风险,从侧面间接检验其对待保险的态度。这就要求保险业务员勤于观察,从投保人的日常行为中发现某些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不对称,投保人既可能作出对保险人不利的逆向选择,也可能产生对保险人有利的顺向选择。根据理性人假定,保险只能吸引逆向选择者。根据风险偏好的假定,保险对顺向选择者也具有吸引力,因为该低风险者同时也是高度的风险规避者,仍然会购买保险。可见,风险偏好假定囊括的范围更广,既包括对保险人不利的逆向选择,也包括对其有利的顺向选择,对现实有相当的解释力。 逆向选择与顺向选择都是对投保人行为特征的一种本质概括和抽象,但侧重点不同:逆向选择强调投保人的理性对保险购买决策的影响;顺向选择,则突出投保人的风险偏好在保险购买决策中的作用。本文无意否定保险市场逆向选择的存在,但建议保险公司在重视逆向选择的同时也应关注顺向选择,以兼顾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Rothschild,M and J.Stigliz. 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0(4),1976,pp.629-649. [2]祝向军,金兆新.不对称信息与医疗保险有效供给的经济分析[J].保险研究,2002,(9). [3]童佳梁,童佳民.新险种的定价方法与风险论析[J].保险研究,2002,(2). [4]黎已铭.农业保险性质与农业风险的可保性分析[J].保险研究,2005,(11). [5]张然斌,曹冰玉.我国农村社会保险中的逆选择、道德风险及其综合治理[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3). [6]施建祥,韩雪.健康保险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1). [7]张欢.中国社会保险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2). [8]David Hemenway. Propitious Selection,105 Q.J.ECON.1063(1990). [9]David de Meza & David C.Webb. Advantageous Selection in Insurance Markets,32 RAND J.ECON.249(2001). [10]Peter Siegelman. Adverse Selection in Insurance Markets: An Exaggerated Threat,The Yale Law Journal,1223-1281(2004).
Abstract:The insured may make adverse selection unfavorable for the insurer or propitious selection favorable for the insurer due to informational asymmetry. Present literatur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rmer situ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inadequacy of assuming a rational person would make an adverse selection. It explored thoroughl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personal psychological temperament or attitude toward risk and propitious selection.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insur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both adverse selection and propitious selection to give due consideration to interests of the insured and the insurer. Key words:propitious selection; personal psychological or attitude toward risk; paying attention to [编辑:郝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