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小额保险需求分析

高峰 王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摘要]小额保险选择了传统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都没有完全覆盖到的低收入人群作为保障对象,将更多的低收入者纳入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可以保障其基本生存安全的保险服务。本文从需求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人口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和受到抑制的实际保险需求进行了分析和估算,并就目前小额保险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对发展小额保险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额保险;保险需求;低收入人群
    [中图分类号]F84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06(2008)10-0042-05

    一、引言
    在摆脱贫穷的道路上,增加收入、积累财富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种意外的打击,比如疾病、死亡、火灾、盗窃,都能够迅速毁灭辛辛苦苦的若干年积累,使得脱贫成为幻影。对低收入人群来说,面对客观风险的脆弱性已经成为他们走向富裕途中的最大障碍。为了对付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低收入人群采取了许多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比如在出现意外时支取原先的储蓄、向他人借贷或变现资产。小额保险的出现,为低收入人群管理风险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根据国际贫困扶助协商组织(CGAP)的界定,小额保险(MicroInsurance)主要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定风险事件的保险保障,同时低收入人群要按照承保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所涉及的成本按比例支付一定的保费。与传统商业保险公司针对的客户不同,小额保险服务的客户主要是低收入人群,他们拥有的财产较少、收入较低,并且收入波动较大。小额保险的宗旨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规避某些特定风险,特别是危及其基本生活的风险,如重大疾病开支、意外伤残、家庭财产损失等。发展小额保险,对于扶助低收入和弱势群体,降低社会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的整体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小额保险是为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一种简易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金融扶贫手段,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谋取纯粹的利润。它选择了传统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都没有完全覆盖到的低收入人群作为保障对象,将更多的低收入者纳入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可以保障其基本生存安全的保险服务。目前,小额保险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
我国农民居住分散、保险意识薄弱、支付能力低,如何使农民愿意购买保险、买得起保险,使小额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并能够持续发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小额保险共同面临的挑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小额保险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2008年6月,保监会下发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准备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的保险覆盖。但与普通商业保险的快速发展相比,目前小额保险还存在产品尚不丰富、服务网络亟待改善、销售渠道需要创新、监管有待加强等诸多问题。目前管理层对小额保险比较关注,期望能够通过小额保险的开发,使保险真正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让处于贫困线的人们能够享受到保险的好处,减少生活的不确定性,防止返贫、赤贫的发生。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小额保险要成功发展,其产品的设计和服务必须符合低收入人群的需要。保险保障范围、适时性、可获得性、可承受性等方面都必须适宜。也就是说,对小额保险的合理设计必须充分了解

[作者简介]高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王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小额保险的需求与供给。
二、小额保险的需求
(一)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影响保险需求的一些主要因素。假设投保人的效用函数是U,目前财富是W,未来以P1的概率损失L1,以P2的概率损失L2,L1<L2,保费中的固定部分为c,变动部分的费率为p,为分析上的方便,假定P=P1+P2。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投保人保费支出后的剩余财富必须高于W0。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投保人的最优保险需求应当满足:
max[]I{(1-P1-P2)U(W-(pI+c))+P1U(W-(pI+c)-L1+min(I,L1))
+P2U(W-(pI+c)-L2+min(I,L2))}
s.t.W-(pI+c)≥W0
不难证明,在不考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财富约束时,投保人的最优保险金额是处于两种可能的损失金额之间,即L1≤I*≤L2,并且满足下面的一阶条件:
p(1-P2)U′(W-(pI+c))=P2(1-p)U′(W-(pI+c)-L2+I)
但是如果考虑到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约束时,对于低收入的人群,他们可以承受的保险金额则只能由基本生活需求的约束方程决定,即:
L*Low(W-W0-c)/p
从这个简单的模型可以看出,人们的保险需求主要受到面临的风险大小、个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个体收入水平以及保险成本的多少等几个因素的影响。其中,风险程度的高低和投保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决定了人们潜在的保险需求,而收入水平和保险成本则决定了人们事实上能够负担的保险数量。面临的风险水平越高(包括出险概率越高以及出险之后损失越多),个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越低,人们潜在的保险需求就越大。保险成本越高,收入水平越低,即使潜在的保险需求很高,人们所能够承担的保险金额也就越低。
(二)小额保险的需求类型分析
根据模型揭示的保险需求影响因素,首先从风险角度分析人们对小额保险的需求。
从风险角度看,低收入者面临的风险类型多种多样,而且相比中高收入人群,低收入者抵御风险的能力更低,因此低收入人群的潜在保险需求很高。Cohen和Sebstad(2003)的研究表明,在不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中,常见的风险包括因为疾病和意外伤害造成的健康问题,各种原因的意外死亡,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或者意外造成的财产损失等等。
可以看出,低收入人群的最大风险在于因疾病造成的财务状况恶化。疾病不仅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也往往使患病者失去工作能力,严重时更可能使家庭失去经济来源,无法承担医疗费用,从而陷于贫病交加的状况而无法摆脱。对于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社会保障的中国农村的低收入人群而言,这也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疾病成为低收入人群的最大威胁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近年来的许多调查研究指出,由于医疗费用的上涨,低收入人群所能够得到的医疗服务也在减少,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变得相当严重。根据青岛、广州等地对居民两周患病率以及就诊率的分析发现,影响居民就诊率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病人无论是进行自我医疗或是不进行治疗,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医疗费用过高,承受不起,因而没有到医院就诊(姜文洁等人,2003;黄君瑶等人,2007)。尽管降低医疗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好的医疗救治,但从长远看,通过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低收入群体降低疾病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我国农村人口面临的另一重要的风险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意外伤害威胁。我国现有大约1.4亿农民工,其就业具有分散性、多样性、无序性特点,绝大多数农民工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各类企业就业,享受不到必要的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外出务工农民是农村主要劳动力,是家庭的依靠,他们的保险保障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产生活。然而大部分的农民工所在行业具有高事故、高风险的特征,一旦出现意外对整个家庭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不仅仅会造成子女的教育无法维持,老人重新承担家庭的主要责任外,还可能造成整个家庭的返贫,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外出务工者对于各种意外伤害的保险保障的需求也很大。
相比潜在的巨大保险需求,较高的保险成本和较低的收入水平导致了保险在农村举步维艰,低收入人群的实际保险需求也因此受到很大抑制。一直以来,由于无论保单大小都会产生一定的服务成本,推行小额保险并不能为商业保险公司带来庞大的利润,因此保险公司通常只推出保额较高的保险品种。为了维持庞大的机构运作和支付高额的代理手续费,商业保险公司通过保单设计将这些费用都间接地转嫁给了保险产品的消费者,从而增加了保险成本,贫困的人群因此很难负担起传统商业保险昂贵的保费。一方面,低收入人群往往刚刚脱贫或者处在贫困的边缘,缺乏抵御风险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很容易陷入贫困而一蹶不振成为赤贫者,急需某种生存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这些群体也往往被排斥在传统的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为传统的商业保险项目主要是针对社会中上收入阶层,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主要是针对从事稳定职业、有固定收人的社会“中间群体”,社会救助主要针对几乎无法维持生活的失业、伤残、核心赤贫群体,因而农村低收人群体对保障(保险)的潜在需求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无法获得满足。
低收入人群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和受到抑制的实际保险需求之间的反差,给小额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空间。小额保险业务恰恰满足了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同时又可以为大多数低收入家庭所承担。
(三)农村保险需求的测算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农村人群保险的保险需求,我们利用各地的经济和保险统计数据对农村地区的保险需求进行测算。为此,我们假定保险需求可以表示为D=bW-a,其中W代表收入。记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收入分别为Wu和Wr,城市人口比例为a,如果农村保险覆盖比例相对城市(假设城市为1)是γ,那么实际人均保险需求可以表示为:
D=α(bWu-a)+(1-α)γ(bWr-a)
为得到上述等式中的未知参数γ,a,b,我们用2006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一季度各地区保费收入以及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数据(数据来源为保监会网站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对等式进行了估计。表1列出了非线性回归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保险覆盖比例的估计值为负数,但并不显著,这实际上表明农村人口很少参与保险,可以认为现在的保险基本上是只在城市经营。这样,在γ=0的假设下重新对保险需求进行估计的结果如表2所示。
需求方程的估计
表1
[]系数[]标准差[]Z值[]P值a[]269.1[]37.47[]7.18[]<0.000 1b[]0.176[]0.008[]20.05[]<0.000 1γ[]-0.107[]0.072[]-1.49[]0.138需求方程估计(γ=0)
表2
[]系数[]标准差[]Z值[]P值a[]249.2[]24.24[]10.28[]<0.000 1b[]0.171[]0.006[]28.05[]<0.000 1根据上述估计,可以大致估算农村的保险需求的范围。首先不考虑截距项,即认为保险需求和收入成正比,那么整个农村的保险需求相比整个城市的保险需求总额就是两者收入之比(1-α)Wr/αWu。按照200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计算,农村保险需求总量大约可以达到目前保险总量的43.5%,保费收入达到约1 300亿。但是考虑到保险成本的影响,保险需求是要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而言,即使面临较大风险,可能也没有力量购买保险。从保险需求公式上看,D=bW-a意味着收入至少要高于a/b,才会有真正的保险需求。根据回归结果,b=0.171,a=249,这意味着人均季度收入需要超过a/b=1 455元才会真正购买保险。这样,对2008年一季度农村人均收入超过1 455元的省市进行保险需求测算,2008年一季度农村的实际保险需求只有约337亿,而同期城市保费收入接近3 000亿。因此如果不给予农民保费上的优惠,农村的保险需求大约只是城市的九分之一。这一结果也提示我们,要使得广大低收入群众真正享受到小额保险的保障,必须实实在在地降低保险成本。
三、我国小额保险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一)小额保险中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对小额保险的需求很大,但由于开展小额保险业务的营销费用、宣传费用、途径建设费用、服务费用居高不下,高成本成为了制约众多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小额保险市场的重要原因。虽然今年来在政府推动下有了积极的进展,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农村低收入人群的风险保障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产品不丰富、结构不合理、缴费水平较高、缴费期过长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小额保险尚难完全适应中国农村低收入人群的需求。从小额保险需求角度看,农村地区发展小额保险业务还存在着诸多挑战。
1.保险公司发展小额保险业务的能力有待提高
众多保险公司以往的发展战略是以城市为中心,因而对于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尤其是小额保险的经验不足,开发能力有限。在农村推出的产品往往收费过高,险种过于单调,缺乏对农村市场的适应性。
2. 农村地区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不足,导致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难以给广大农户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无论是依靠银行网点代为销售保险产品,还是保险公司直接销售,都面临着基础设施欠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展小额保险并扩大其覆盖范围,难免会提高保险成本。
3. 农民缺乏保险意识,对金融知识认知能力较差
缺乏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在农村难以发展的另一大问题。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对外相对闭塞,农民的消费观念与城区差距很大。另外,农民收入呈季节性特点,可支配收入较低,很难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承担保费支出。因此在大多数农民的意识里,把钱存入银行依然是最安全的,储蓄常常是理财的唯一选择。在缴费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投保率和人均保费远低于城镇地区。
(二)发展小额保险的建议
面对这些制约因素,保险业应该借鉴国际小额保险产品开发经验,深入研究中国农村小额保险市场特点和潜在需求,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高、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农村小额保险产品,不断满足农民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加强小额保险销售模式创新。
1. 明确经营思路,降低经营成本
尽管发展小额保险在短期之内并不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但是从长期看,参与小额保险的低收入群体有可能会很快摆脱贫困,并成为更高级保险产品的购买者。因此保险公司应着眼未来,计存长远,摒弃短期经营行为,培养和发觉潜在的客户,塑造愿意承担责任的社会形象,进而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利润。
要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保险需求,低保费是小额保险最突出的特点。但要实现低保费,除了提供较低的保额外,保险公司还要降低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成本。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创新产品设计,简化保险流程和商业模式改造等方面来降低保费。
2. 加大政策支持,改善金融环境
由于推广小额保险的成本较高,而低收入的投保人又无力承担高保费的保险产品。在很多情况下,仅依赖市场力量,保险公司可能无法完全解决小额保险高成本和低保费之间的矛盾,因此依靠政府力量,对低收入人群提供保费补贴,或者给予保险公司税收及其他政策上的优惠,是完全必要的。在目前情况下,为进一步发展小额保险,还需要加强监管创新,对原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争取对小额保险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保费补贴政策,为小额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3. 加强宣传力度,增强保险意识
对于农民保险意识淡薄的问题,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多样的宣传,增进农民的保险意识。比如选择合适的媒介,以贴近农村现实生活的方式开展社区营销活动,通过展示保险效果来培养潜在客户,促进小额保险在农村地区的销售。
四、结论
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手段,小额保险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所重视。近年来,印度、孟加拉国和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以多种形式在农村地区推进小额保险业务,取得了较快发展,成为解决农村人口基本保障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也开始把小额保险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予以推进。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中存在巨大的保险需求,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可支配收入低,保险费用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实际保险需求也因此受到很大抑制。发展小额保险,正可以解决低收入人群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和受到抑制的实际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借鉴国际小额保险产品开发经验,深入研究中国农村小额保险市场特点和潜在需求,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高、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农村小额保险产品,不断满足农民多层次的保险需求,使保险真正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avid Dror and Christian Jacquier,“MicroInsurance: Extending Health Insurance to the Excluded,” Social Protection Workshop 5: Protecting Communities: Microand AreaBased Schemes,Asia and Pacific Forum on Poverty,5-9 Feb.2001.
[2]Monique Cohen and JenneferSebstad,“Reducing Vulnerability: The Demand For Microinsur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7,397-474(2005).
[3]Paul B.Siegel,Jeffrey Alwang and Sudharshan Canagarajah,“Viewing Microinsurance as a Social Risk Management Instrument,” Social Protection Discussion Paper Series,No.0116,The World Bank.
[4]Craig Churchill,“Protecting the poorA microinsurance compendium,”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06.
[5]黄君瑶,赖玉红,关华.广州市城区居民两周患病率及就诊状况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7,(9).
[6]姜文洁,王宏韬,季水利,强力,王者令,张东峰.青岛市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及就诊状况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9).
[7]刘冀广.我国保险监管在推动小额保险发展中的实践与政策建议[J].上海保险,2008,(3).
[8]孙健,申曙光.国外小额保险的理论及实践分析[J].南方金融,2007,(7).
[9]郑青松.小额保险升温[J].中国保险,2008,(3).

Abstract:Microinsurance is targeted at lowincome people who are not covered by either traditional commercial insurance or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refore it helps to admit more low income people into the insurance system, providing them with insurance services ensuring their basic livelihood. The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f and evaluation on the potential insurance needs and the depressed actual insurance needs of the large rural population, and made suggestion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microinsurance.
Key words:microinsurance; insurance demands;low income people
[编辑:王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