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中小保险公司科学发展目标与策略探析

祝向军 刘霄辉 唐瑜(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天津 300071)

    [摘要]促进中小保险公司科学发展,对于提高保险业竞争力、健全和完善我国现代保险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小保险公司界定标准的理论分析入手,明确了中小保险公司“做强”、“做好”的发展目标,在分析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根本是建立自身发展的“内部成长机制”,同时还必须依靠外部的“政策扶持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中小保险公司;科学发展;资源(能力)异质
    [中图分类号]F8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06(2008)10-0061-0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同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保险业竞争力,健全和完善我国现代保险市场体系,中国保监会于2007年12月召开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研讨会,明确指出促进中小保险公司科学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强调“促进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是落实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保险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高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全局能力的客观要求”。为了进一步科学认识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小保险公司进行基本的界定,进而明确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制约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我国中小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目标
    遵循“量化原则和相对性原则”,中小保险公司的界定实质上就是对“规模”的确定。本文认为,保险公司的“大小”实质上指的就是“业务规模”。只不过,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市场,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的绝对量并不能直接作为界定中小保险公司的指标综合反映保险公司规模,所以,各国(或地区)界定中小保险公司时经常采用的量化指标是保险公司业务规模的相对指标——“市场份额”。
截至2007年12月我国保险市场大、中小型保险公司分布状况
表1(单位:家;%)
量化标准[]产险公司[]寿险公司数量[]市场份额[]数量[]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在8%以上的大型保险公司数量[]4[]72.75[]3[]65.97市场份额不足8%的中小保险公司数量[]38[]27.25[]49[]34.03需要说明的是,以“市场份额”为量化指标的中小保险公司界定标准,会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现阶段,基于我国保险市场的实践,运用生存技术对我国产寿险公司进行分析,本文认为:8%的市场份额成为界定我国保险公司“大小”的量化标准,市场份额在8%以上的保险公司基本可以确定为“大型保

[作者简介]祝向军,保险学博士,副教授,现供职于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刘霄辉、唐瑜,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
险公司”,而市场份额不足8%的保险公司则属于“中小保险公司”。
关于中小保险公司界定标准的分析,实际上也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小保险公司”只是依据业务规模标准对于不同保险公司的区分,而并不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新”、“老”、“强”、“弱”、“好”、“差”。
“大小”主要反映的是保险公司的“规模”;“新老”只反映保险公司的发展阶段;“强弱”则反映的是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而“好差”反映的是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因而,中小保险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实质上存在着成长为“大”公司、“强”公司、“好”公司的不同选择。然而,在我国这个寡占的保险市场中目前却流行着一种“中小保险公司发展即是规模做大”的发展倾向,甚或有学者将“集团化”总结成为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未来趋势(施建祥,2005)。进而,在“规模做大”的驱使下中小保险公司纷纷“模仿”大公司的发展模式,将“集团化”作为自身所追求的发展目标。
显然,中小保险公司选择“做大”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在企业成长中“做大”只是企业成长的一种初级反应。目前在我国保险市场中之所以流行“中小保险公司发展即是规模做大”的发展倾向,一方面是来自于实践中成功且快速成长为“大型公司”、“集团公司”的现实案例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人们对于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理论解释上的分歧。
有学者认为,“保险公司天然就是大公司”,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满足保险经营中“大数法则”的客观要求,才能实现“规模经济”,维持投保人群体的风险平衡。因而,保险市场存在“自然垄断”趋势,中小保险公司只是保险公司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性形态,“大公司”才是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目标。事实上,保险的理论和实践都不支持上述观点。保险原理中“大数法则”反映的是随着同风险的投保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不确定性将下降,最终当投保人足够多(n→∞)时实现风险的充分分散。因而依据“大数法则”并不能直接推导出保险公司的最小有效规模(MES)是一个“足够大”的规模的结论。而Kellner and Mathewson(1993)也通过对保险市场的广泛研究发现,中小型保险公司的规模收益递增,而大型保险公司的规模收益可能不变,也可能适度递增或递减。
依据生存技术对我国中资财产保险公司规模经济的分析发现,存在着两个最适规模范围,即市场份额在1%~4%之间的保险公司数量在不断增加,其市场份额之和在不断增加;同时,市场份额在8%~15%之间的保险公司数量在不断增加,其市场份额之和也在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在我国,中小保险公司不一定就存在“规模不经济”,而大型保险公司也不一定就有“规模经济”。因而,“集团化”或“成长为大公司”也就不能作为中小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它不一定变得更大,但是它必须变得更好”。
所以,笔者认为: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应该包括“质”的发展与“量”的发展两个方面。“做大”只是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一种选择,属于“量”的发展,是一种保险公司希望尽快达到最小有效规模(MES)的初级反应;而中小保险公司为了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更应该注重自身“质”的发展,因而中小保险公司应该将自身的发展目标最终确定为“做强”、“做好”。
二、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制约因素
事实上,中小保险公司并不是不想成为“又大、又强、又好”的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中,除了创造“神话”的中华联合、中国大地之外,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在其成长过程中虽然很“努力”地寻找自身的“目标市场”,甚至不断变换“方向”,但是“依旧无法盈利”、“无法做好”。总结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中小保险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见表2)。归结起来,中小保险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两个方面的制约。
(一)外部环境的制约
中小保险公司所受到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市场环境的制约。其中,市场因素对中小保险公司的影响包括市场容量、竞争程度、市场秩序。理论上讲,我国保险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巨大,没有那一家保险公司可以垄断市场,为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而且,不可否认,先行进入并且成长为大型保险公司的人保、国寿、太保、平安等保险公司对于“保险”的宣传、普及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公共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保险公司的市场拓展成本,对于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同时,大型保险公司的成长和发展路径同样也在影响着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当中小保险公司沿着大型保险公司的成长路径发展时,发现大型保险公司留给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空间已经十分“狭窄”。因为面对“同质的保险产品”、“相同的生产(业务)流程”,让所有的创新者无法享受全部的创新利益而却要承担巨大的创新成本,进而“模仿”虽然无奈却成为中小保险公司成本最小化的现实选择。段求平(2007)总结我国寿险公司组织结构时发现,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组织结构空前的相似。前台部门设置都是“个险(营销)部、银保部、团险部”。而中小保险公司这种“模仿”的结果直接导致其市场地位只能是被动的成为“大公司”的影子,只能选择“大公司”筛选后的市场,在夹缝中生存。这就使得处于规模劣势的中小保险公司陷入了典型的波特所言的“夹在中间”的困境,即采取产品无差异化、市场全面覆盖策略而又无法取得成本优势(安琦、俆进,2004)。进而在“狭窄”的剩余市场空间中,中小保险公司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战略定位难”也就不可避免。
关于“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问题”的文献总结
表2
作者[]中小保险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袁力(2007)[]一是战略定位难;二是树立品牌难;三是增加资本难;四是人才培养难。中国保监会政策
研究室(2007)[]一是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抗风险能力弱;三是品牌认知度不高;四是人才培育、储备不足;五是机构网络延伸较慢,服务体系不健全。蒋明(2005)[]一是战略导向不明确;二是主业缺乏明显的差别化定位;三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营销体系;五是基础管理薄弱。涂倩(2005)[]平衡式法人治理结构,粗放型经营运作模式,单一化业务经营,短期化营销操作行为。许海燕(2005)[]资本实力差,投资渠道有限,分支机构少。温克(2000)[]基础管理薄弱,不利的市场竞争格局,保险市场的特殊性,保险技术二重性的影响。汪立志(2000)[]管理手段粗放,经营方式粗放;缺乏专业化经营意识及相应的管理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业务渠道单一。另外,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保险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保险市场竞争秩序、交易秩序还不规范,信息披露还不完备,信用体系尚不完善,政府政策扶持机制有待完善。这一切都使得中小保险公司在发展中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其持续健康的成长。
(二)内部制约因素
影响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首先来自于公司“资源”因素的制约。因为“资源”是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险公司的“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其中“资本、人力资源、信息、知识、技术资源”等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华联合和中国大地之所以可以成就发展的“神话”,主要是其具备保险公司的“资源”优势。例如,中华联合的国有背景使其具有强大的“国有信誉资本”,成为其快速增长的根本保证;而中国大地不仅继承了中国再保险的“品牌”优势,更重要的是其继承了中国人保的“人力资源”优势,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起“大地神话”。而其他中小保险公司并不具备上述优势“资源”,因而,“树立品牌难、增加资本难、人才培养难”成为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瓶颈。
其次,“能力”因素也制约着中小保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公司“能力”包括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销售能力等。如前所述,“保险产品同质化”、“保险组织结构的同化”等保险产业因素制约下,我国中小保险公司除了在“销售能力”上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提升外,其他能力依旧相当薄弱,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创新动机和创新能力被严重制约,更加无法表现出约翰•穆勒所强调的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和固有的灵活性而“比大企业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而,在“资源”和“能力”的约束下,目前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只能采取“跟随”的市场战略,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中小保险公司科学发展的策略建议
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如何才能“变得更强、更好”,对此,业内专家们通过自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的工作实践”的细致思考,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很强的具体建议(见表3)。但是,这些关于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具体策略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时效性,从而削弱了对我国中小保险公司长远发展的理论指导。
关于“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策略建议”的文献总结
表3
作者[]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具体建议袁力(2007)[]第一,制定一个好的战略规划;第二,构筑一个好的资本基础;第三,搭建一个好的创新体系;第四,打造一个好的管理平台;第五,建设一支好的人才队伍。蒋明(2005)[]一是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差异化集中战略;二是正确处理好不同管理层级的分权与集权关系;三是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营销体系;四是以目标战略为导向,做好产品的发展规划;五是建立以集中处理为特征的信息管理系统;六是在变革与稳定之间取得平衡。涂倩(2005)[]内控机制转轨,经营模式转型,经营策略转换。许海燕(2005)[]一是差异化策略;二是专门化策略;立足扁平化管理理念;三是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营销体系;四是建立专业的投资部门,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五是坚持“诚信为本”,创建完善的服务品质。安琦、俆进(2004)[]首先,重新构筑管理体系,提高效率;其次,拓宽销售渠道,构筑先进的销售体系;再次,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最后,建立专业的投资部门,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温克(2000)[]一是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化经营;二是建立以核心专长为依托的销售服务网络;三是建立战略协作同盟;四是建设以市场创新为中心的强大的可持续研发能力;五是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建设新型的管理和销售模式;六是新生保险公司要树立长期的发展观念;七是管理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基础,专业人才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汪立志(2000)[]一是建立业界的联合协作体;二是加快国际化进程;三是放宽、鼓励资产和资本经营;四是实行专业化的产业政策。基于上述中小保险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内外部制约因素提出了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理论模型(见图1),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根本是建立自身发展的“内部成长机制”,同时还必须依靠外部的“政策扶持和理论支持”。
(一)建立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内部成长机制”
张伯伦认为,产品差别可以使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进而得以与大企业共存。但在保险市场中,“保险产品同质、保险组织同构”等特殊的市场状况,却使得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考验,无奈地接受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
依据彭罗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虽然“保险产品是同质的”,但是中小保险公司的“资源(能力)却是异质的”,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作用力主要来自于其内部,即其“利用资源的能力”。
也就是说,保险产品的同质性仅仅能决定产品的最优规模而无法确定保险公司的最优规模,更不能决定保险公司的成长选择。不同的保险公司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而且对于资源又具有不同的利用能力。“资源(能力)的异质性”使得中小保险公司面对市场时变的更加主动。进而,基于“资源(能力)的异质性”,中小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培养自身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资源的利用能力”,形成区别于其他保险公司的、独有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内部成长机制”。其中,“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资源的利用能力”主要通过中小保险公司内部“人的创造性思维”来实现。因为,环境是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外生”条件,资源是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物质”基础,都不可能“能动”的作用于中小保险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通过人的“能动性”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够通过“产品的创新、业务流程的再造、组织的弹性设计、制度和管理的创新”等形成中小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主动的、积极的市场竞争主体。
图1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模型
(二)完善中小保险公司的扶持性政策
有人认为,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担心保险监管机构的政策扶持将影响中小保险公司的健康成长,因而保险监管机构应该保持“竞争中立”而不必给予中小保险公司政策扶持。但是,在不完全的市场中,我们看到,当中小保险公司“满怀豪情”地寻求未来发展之路时,却发现其身处在一个以大型保险公司占主导的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成长与风险”同在。或许其在“风险之中的摸索”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就已经“夭折”了。而如果“优胜劣汰”演化为“大胜小汰”时,竞争的不充分将无法使得市场效率得到提升,也无法让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进一步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认为,“企业成长应该是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市场的需要、保险业发展的需要,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是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保险监管机构不应该保持“竞争中立”而应该发挥充分“引领发展”的监管作用。
事实上,我国保险监管机构非常关注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2007年5月,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就草拟了《关于扶持中小保险公司健康发展的几点想法》,10月在武汉又召开了“中小保险公司发展调研座谈会”,12月3日在深圳举办了“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研讨会”。中国保监会袁力主席助理在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研讨会上,对于当前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问题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提出了促进中小保险公司科学发展的“五个一”措施。
不过,中国保监会也表示“对于中小公司的发展,保监会将不给予特惠政策,而是鼓励其参与公平竞争,走专业化发展方向。”同时,不断优化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环境,通过“放宽分支机构批设限制、完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逐步拓宽保险公司融资渠道、改革保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规范和优化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环境,激发中小保险公司的创新动力,促进中小保险公司“环境适应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的建立,使得中小保险公司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将自身“变得更好、更强”,使其真正成为“保险市场发展的生力军、保险业改革创新的推动者、保险业服务全局的实践者”,为“健全和完善我国现代保险市场体系、提升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实现保险业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袁力.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促进中小保险公司科学发展[R].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2007-12-03.
[2]彭罗斯,赵晓译.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杨杜.企业成长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袁红林.小企业成长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林汉川.中国中小企业创新与持续发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Harold D.Skipper,Jr.荆涛等译.国际风险与保险:环境与管理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8]段求平.中外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初探[J].国际金融研究,2007,(7).
[9]张钦辉.我国中小产险公司的发展模式分析及选择[J].保险研究,2007,(2).
[10]涂倩.论实现中小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J].武汉金融,2005,(5).
[11]许海燕.论我国中小型保险公司的竞争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5,(11).
[12]蒋明.论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5,(2).
[13]施建祥.我国中小股份制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的五个趋势[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1).
[14]安琦,俆进.从波特理论看中小保险公司的竞争策略[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6).
[15]温克.论新生保险公司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1,(1).
[16]汪立志.论我国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0,(12).
[17]Angeles Yanez,Luis Barros y Villa.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for smaller insurance companies? The Mexican Experience.SOA 2007 Annual Meeting & Exhibit.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surance companies develop in a scientific wa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nhance insurance business′s competitive capacity and improve on the modern market system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ories on defin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clarified their development targets to become stronger and bett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surance companies′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rticle held that, while establishing an “internal growth mechanism” was funda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surers, they should also rely on external “policy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insurance companie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resource(capability)heterogeneity
[编辑:王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