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宏观效率实证分析
——基于贡献率方法
吕秀萍1 赵建军2
(1.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2.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监管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摘要]目前,金融战略课题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保险业宏观效率分析能够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保险制度安排的战略意义。宏观经济分析中,贡献率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或效率的主要指标之一。本文使用贡献率法,尝试性地研究了中国保险业在社会就业、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补偿、社会资金融通以及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宏观效率。研究发现,虽然中国保险业的宏观效率水平较低,但是提高速度很快,保险业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空间巨大。
[关键词]保险业;宏观效率;就业;损失补偿;资金融通
[中图分类号]F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06(2008)08-0014-07
Abstract:The issue of financial strategy is attracting a lot of attention today. The analysis on the macroefficiency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can fully represent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insurance policies. In macroeconomic analysis, contribution ratio is a major parameter to gauge the level of impact or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factors. The paper applied the contribution ratio method to tentatively analyze the macroefficiency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in social employment, disaster and accident compensation, social financing and economic growth promotion. It revealed that though the macroefficiency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was quite low, it was growing rapidly. There is tremendous room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o play its due role.
Key words:the insurance industry; macroefficiency; employment; loss compensation; capital financing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飞速发展的保险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减震器”和“稳定器”的功能。但是,在全面开放、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背景下,我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宏观效率不高、保险资源浪费的问题正在成为制约经济和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障碍。目前,针对保险业微观效率的研究,国外研究得较为深入,而国内刚刚开始;对于宏观效率的分析,在作者搜索能力内见到的相关文献极少,而宏观效率能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保险制度安排的战略意义,这恰是当前金融战略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测评保险业宏观效率水平,研究保险效率的制约因素,为寻求保险业高效率发展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贡献率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或效率的主要指标之一。计算方法是: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从宏观上考察保险业效率,就是考察保险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所具备功能的发挥程度有多大,主要体现在保险和相关经济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上。本文主要从保险在社会就业中的宏观效率、保险偿付与主要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总量的对比、GDP对保险融资的依存度、保险业增加值对GDP的直接贡献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保险业的宏观效率。
一、保险在社会就业中的宏观效率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保险业发展实践表明,保险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以1988年~1998年间的OECD国家为例,所有服务业的就业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增加最多的是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就业份额由1988年的9.4%上升到1998年的11%①,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我国保险业虽然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但是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快速增加以
[作者简介]吕秀萍,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教授;赵建军,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监管局财险处处长助理。
及保险中介市场的逐步完善,保险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缓解社会就业矛盾和拉动社会就业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保险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越发达,其保险业越成熟,保险对一国就业的贡献就越大。在我国,保险属于朝阳行业,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受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的保险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吸纳就业上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1.保险市场主体的迅速增加需要大量从业人员。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我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保险公司数量迅速增加,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投资理财专家、承保理赔专业人员,保险营销从业人员也急剧增加。1980年,我国仅有1家保险公司,保险从业人员3 941人,到2007年底已有保险公司107家,从业人员高达103万人②。
2.保险市场专业化分工需要大量从业人员。随着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等保险中介机构也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起来。保险年鉴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 331家,从业人员86 676人;保险兼业代理机构143 113家;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201.49万人③。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保险代理人,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渠道,为失业人士带来再就业机会。以河北省为例,据河北保险行业协会调查显示,2006年河北各家保险公司有营销员83 188人,其中下岗职工占38%,共吸纳了3万多失业人士,如果按河北省1996年~2006年取得过保险中介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数量216 397人推算,河北保险业累计吸纳失业人士至少超过6万人。保险中介市场尤其是保险代理人市场的迅速发展对缓解社会日益严峻的再就业矛盾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保险对社会劳动投入量的贡献分析
保险对国民经济投入中劳动投入量的贡献可以集中反映保险在劳动就业方面的宏观效率水平。保险对劳动投入量的贡献可以通过保险就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和贡献度来衡量。2000年以前的劳动统计年鉴中没有将金融业和保险业就业人员分开统计,因此此处仅取2000年~2006年的数据来分析保险就业的宏观社会效应。金融业一般可具体分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及其他行业等,但我国统计年鉴以及劳动年鉴上主要统计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相关数据,因此通过和银行业比较来分析保险就业的宏观效率。
首先从保险就业对整个金融业就业的贡献入手分析。研究数据显示(见表1),2000年~2006年期间,我国金融业就业人数一直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年均环比增长速度为2.97%。保险业和银行业同属于金融行业,共同左右着金融就业的整体形势,但在2000年~2006年间,对金融就业却有着不同的表现:从占金融业就业人数比重上看,银行业远远高于保险业,平均高达73.5%,而保险业年均仅为11.74%;但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来看,保险都呈强劲的增长势头:从环比增长速度看,保险就业年均高达30.6%,而银行就业却为-1.31%,保险就业远远高出银行就业乃至整个金融就业;从占金融业比的逐年变动情况看,保险就业占金融就业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6.73%到2006年的28.03%,上升了将近22个百分点;而同期银行就业占比却由83.03%下降到68.78%,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这说明,保险就业虽然在绝对数上远远低于银行业,但是在发展速度上却是银行业望尘莫及的。
保险业和银行业对金融业就业的贡献
表1(单位:%)[]金融业[]保险业[]银行业环比增
长速度[]环比增
长速度[]占金融
业比[]环比增
长速度[]占金融
业比2000[]9[]5.77[]6.73[]-2.76[]83.032001[]2.75[]9.55[]7.17[]-1.51[]79.582002[]1.13[]14.11[]8.09[]2.09[]80.342003[]3.97[]16.36[]9.06[]-10.59[]69.092004[]0.76[]20.31[]10.81[]-2.70[]66.712005[]0.93[]14.55[]12.27[]1.26[]66.942006[]2.25[]133.56[]28.03[]5.07[]68.78平均[]2.97[]30.6[]11.74[]-1.31[]73.5数据来源:根据2001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2000年~2006保险业和银行业对全社会就业的贡献
表2(单位:%)年份[]保险就业
贡献率[]银行就业
贡献率[]保险就业
拉动率[]银行就业
拉动率2000[]0.17[]-1.11[]0.001 7[]-0.010 82001[]0.22[]-0.44[]0.002 9[]-0.005 72002[]0.48[]0.78[]0.004 7[]0.007 72003[]0.65[]-4.18[]0.006 1[]-0.039 32004[]0.85[]-0.86[]0.008 7[]-0.008 92005[]0.90[]0.48[]0.007 4[]0.004 02006[]10.24[]2.12[]0.077 7[]0.016 1平均[]1.93[]-0.46[]0.015 6[]-0.005 3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统计公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计算得出。
①王元京,从国际经验看我国新兴服务业的增长前景,国研网,2003-02-10。
②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保险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出。
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保险就业对全社会就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分析保险就业的宏观效率,此处同样通过对比银行业的情况予以分析。表2显示,2000年~2006年,在全社会就业年均0.97%的增长速度下,保险就业年均贡献率为1.93%,银行为-0.46%,保险高出银行2.39个百分点;换个角度讲,即在全国就业年均0.97%的增长率中,保险就业拉动总就业量增长0.015 6个百分点,银行就业反向拉动就业增长0.005 3个百分点。此外,保险就业占社会就业的比重逐年提高的趋势也要比银行业高而且稳定(见图1)。很显然,保险业就业的动态效应明显高于银行业。笔者认为,随着外国保险机构的引进与中小保险公司的大发展,我国保险业吸纳就业的规模与速度还会有所增加。此外,保险业的发展还将带动教育培训、广告宣传、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图1保险就业和银行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的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统计公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计算绘制得出。
二、保险在灾害及意外事故经济损失中的宏观效率分析
保险的本源业务是风险保障,损失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是保险的基本功能,也是保险为经济保驾护航、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减震器”作用的根本体现。我们通过考察经保险由保险进行的损失补偿占国家主要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总量的比重,来反映保险在损失补偿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保险在灾害及意外事故经济损失中的宏观效率水平。考虑到文中主要灾害及意外事故(包括自然灾害、火灾、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等)经济损失统计数据几乎都是财产损失,统计范围与财产保险的承保范围基本一致,所以此处使用财产保险赔付额与主要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补偿额进行比较;此外,由于数据搜集难度较大,本文仅能获取主要灾害及意外事故经济损失的绝大部分而非全部数据,加之考察期间我国基本未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所以比较结果可能有些出乎寻常认识,但依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保险对经济损失补偿贡献率的整体变动趋势。
(一)保险赔付是社会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补偿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各种灾害及意外事故每年都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官方网站及出版物公布的统计数据,笔者进行初步估算后发现,仅在2000年~2007年间,我国主要灾害及意外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就达4 000亿元左右,占到同期年均财政收入的1/6以上①。灾后经济损失的及时补偿是社会再生产链条不致中断、经济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常见的灾害补偿方式有三种:国家财政通过预算安排的后备基金、企业或家庭提留的后备基金和保险业以契约形式筹集的保险基金。财政每年数十亿的有限补偿对于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企业和家庭自留后备更是有限,因此,真正能够在灾害及意外事故经济损失中发挥补偿作用的应该是商业保险机制。由于商业保险对各种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补偿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囊括了绝大部分财产物资和社会成员。因此,发达国家对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的补偿均以商业保险为主体,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也正在朝这一方向发展。
(二)保险补偿占社会主要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的比重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商业保险赔付规模迅速扩大,反映保险对经济损失补偿贡献率的指标即保险补偿在社会主要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中的比重亦有显著提高(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保险补偿对主要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补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7.48%上升到2007年的23.27%,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数据充分说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保险业在经济补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部分地承担了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职责,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图22000年~2007年保险补偿占主要灾害及意外事故
直接经济损失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和保监会网站以及民政部、公安部网站公开的数据计算整理绘制得出。
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差距明显。在保险业发达的英、美等国,由于保险市场竞争激烈,费率趋低,近年来赔付率都达到甚至超过了100%,保险补偿经济损失的宏观经济效率非常高。而考察期间我国财产保险的赔付率平均仅为53.81%左右,这个数字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国保险经济损失补偿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补偿效率较低。因为,根据保险精算原理,纯保险费收入的现值应该等于保险金支出的现值,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衡量的话,赔付率(不考虑附加费用)为100%时保险偿付功能才得到了充分发挥,此时保险的价格才更为合理。赔付率是对投保人极具吸引力的一个保险指标。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保险产品的价格明显高于其应有的价格水平,许多单位和个人因此而放弃购买保险,部分国民财富也因此脱离了保险保障。反之,如果
①根据公安部、财政部以及民政部的相关数据计算后近似得出。
保险定价更为合理,投保人更多,保险承保面更广,承保金额更大,保险对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补偿的规模也会有所提高,保险将会成为我国灾害及意外事故损失补偿的主渠道,将对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和谐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保险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宏观效率分析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达到均衡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储蓄能顺利转化为投资。因此,资金在盈亏部门之间的顺畅转移是国民经济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在社会资金融通的过程中,保险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保险融资对我国金融发展的作用
随着保险市场的加速发展和保险业改革的深化,我国保险资金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底突破两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也不断拓宽,涵盖了从金融投资到实业投资,从债权投资到股权投资,从境内投资到境外投资等各个领域,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在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稳定资本市场、支持推进金融改革等方面功不可没。
1.改善社会融资结构
随着保险可运用资金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运用渠道的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由1998年以前以银行存款为主发展为1998年以后存款投资平分秋色,进而投资所占比重超过存款(见图3),2007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中投资的规模已达2.2万亿元。尽管在2001年~2003年由于资本市场的低迷导致存款占比有所上升,但是投资比重加大的趋势似乎不可逆转,2007年投资占比超过存款占比已高达51.2%。在1999年~2007年期间,保险资金运用中投资占比年均53.9%,以该期间保险资金年均值10 280.74亿元计算,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直接融资额5 541.31亿元。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资金从银行存款向基金、债券、股票和实业等投资领域的转移,毋庸置疑,在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保险融资对全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善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图31999年~2007年保险资金运用中
银行存款和投资的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保监会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绘制得出。
2.稳定资本市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稳定报告,保险业发展对资本市场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资本市场崇尚长期资金,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具有大量性、长期性、稳定性及支付的可预期性等特点,决定了保险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基金。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是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而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买家还是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足见保险资金对资本市场的重要程度。
自从我国保险业于1999年开始被允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以来,各保险公司持有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在逐年加大,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在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截至2005年底,在14 315.8亿元的资金运用余额中,保险公司持有国债3 588.3亿元、金融债1 785.1亿元、企业债1207.6亿元,分别占其发行余额的12.6%、13.4%和67%,保险公司投资股票市场845.6亿元①。在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时期,保险机构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通过增加债券、基金投资和直接投资股票,对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3.推进金融改革
保险融资在推进金融改革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大量持有银行债券。自2004年保监会允许保险资金持有银行定期债务和次级债券以来,保险公司便以积极的态度介入银行债券市场。2004年保险公司持有的银行次级债占银行次级债发行总量的30%以上,到2005年底保险公司持有银行次级债804.9亿元,占发行余额的44.6%②,为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推动商业银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二,积极购买银行股权。自2006年1月1日起,新《证券法》删除了原有的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文字;随后于当年10月中旬,保监会又发布《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保险资金正在这些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稳步参股银行业。以中国人寿为例,自2005年起陆续完成了入股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广发行等,又把目光投向正在股改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大量持有金融债券,直接购买商业银行股权,对于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优化银行产权结构和金融结构、推动金融改革意义深远。
(二)经济发展对保险融资的依存度
从理论上讲,保险融资对一国经济的贡献率可以通过保险可运用资金额与GDP的比率,即经济发展对保险融资的依存度来表示,该比率越大,说明保险融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高、贡献越大。通过比较保险融资额和银行贷款额的情况来分析这一问题(见表3)。在1997年~2007年间,银行贷款与GDP的比率由1997年的100.23%上升为2003年的126.29%,年均速度增长4.33%;在接下来的2004年~2007年又以近乎相同的速度下降至接近1997年的水平。可见,银行贷款额对GDP的依存度呈现下降趋势,主要由于政
①此处数据源于2006年《中国保险年鉴》。
②此处数据源于2005年和2006年《中国保险年鉴》。1995年~2007年经济发展对保险融资和银行贷款的依存度情况表
表3(单位:%)
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Ⅰ[]1.92[]2[]2.45[]2.86[]3.81[]5.51[]7.14[]8.22[]7.82[]8.43[]10.84Ⅱ[]100.23[]109.02[]114.43[]107.22[]118.79[]115.98[]126.29[]124.42[]102.49[]101.56[]101.31其中,“Ⅰ”代表保险融资额与GDP比重;“Ⅱ”代表银行贷款与GDP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相关资料计算整理得出。
策性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有所收缩,此处不作过多探讨。此期间的保险融资额与GDP之比即经济发展对保险融资的依存度由1997年的1.92%直线上升到2007年的10.84%,年均提高0.89个百分点,数据直观显示出保险对国民经济的融资功能在逐步加强。但是经济对保险融资依存度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0.89%,远远低于对银行贷款依存度的增长速度。可见,无论从占GDP比还是占GDP比的年均增长速度上比较,保险融资的宏观效率都要低于银行贷款的宏观效率水平。我国保险业的总资产仅占金融业总资产的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超过20%①,这充分说明我国保险融资的宏观经济效应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四、保险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的宏观效率分析
保险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主要体现在保险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上。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上升之势,而金融保险业的产值又快于第三产业中的其它行业。发达国家金融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10%上升到90年代的15%~20%,年均增长0.3%②。我国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快速上升趋势。
(一)保险业增加值的计算
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中,金融保险增加值一直合在一起统计,没有专门的保险业增加值数据。本文根据保监会界定的保险增加值的计算公式,利用保监会“历年费用明细表”和《中国保险年鉴》(2000~2005)以及相关网站公布的有关数据,使用收入法计算得出1999年~2004年保险业增加值(见表2)。计算公式为:
保险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其中,
①劳动者报酬=职工工资+职工福利+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社会统筹保险费+工会经费的60%+保险个人代理人佣金和手续费+住房公积金+其他。其中,其他=(住房补贴+取暖降温费+差旅费+董事会经费+会议费+工杂费+宣传费+外事费)等支付给个人的部分+职工从企业得到的实物收入③。
②生产税净额=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中的税金-政府补贴。
③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费
④营业盈余=营业利润+政府补贴+工会经费的40%+其他。其中,其他=绿化费+上缴管理费+提存坏账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贷款呆账准备金+贷款损失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保险业分摊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利息净支出④。
说明:
1.公式②中年鉴上没有“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的,使用“税金支出”代替。
2.公式④中的“营业利润”项,1999年、2000年人保公司损益表中没有直接体现,用“本年盈余”代替。
3.关于“(住房补贴+取暖降温费+差旅费+董事会经费+会议费+工杂费+宣传费+外事费)等支付给个人的部分”项中,除“住房补贴”和“取暖降温费”以外,其他各项费用中支付给个人的部分比例非常小,加之没有进一步细分的数据,此处未予以计入;“职工从企业得到的实物收入”因没有数据也未能够计入增加值中。
上述情况肯定会影响保险增加值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但考虑到主要数据都已包含在内,因此应该不会对分析结果有太大影响。
(二)保险业增加值占GDP、三产和金融业的比重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加速发展,保险业增加值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1999年的211.0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38.5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74%,远远高于同期的金融业(7%)、第三产业(8%)和GDP(8.3%)的年均增长速度⑤,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2000年保险业增加值有个较大的回落,主要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低迷的直接影响,当时投资于基金的绝大多数保险公司
①吴定富,保险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护航,金融时报,2005-08-01。
②赵旭等,中国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武汉金融,2001,(3)。
③“职工从企业得到的实物收入”无数据,除“住房补贴”和“取暖降温费”以外,其他各项费用中支付给个人的部分比例非常小,从企业费用中抵扣了,加之没有更细分的数据,此处忽略不计。
④“其他”中的后5项没有数据,而且数值较小,此处未计入。
⑤根据2000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都遭受重创,加之之前银行利率的连续下调和保险公司的不计成本营销,致使保险公司出现巨大利差损,导致当年全行业营业利润为-21亿多。尽管如此,保险业增加值很快回升,占GDP、三产和金融业的比重在经历2000年的短暂下滑后也重新呈现上升趋势(见表4及图4),说明保险业对金融、三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日益提高。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为6%左右,2003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3%,而我国仅为5.51%,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多。美国保险业占金融服务业的比重在从1987年的23.8%上升到1988年的30%以后,在20世纪90年代就一直保持在30%左右,而我国在2004年底仅为8.13%,占GDP之比的差距更大。
保险业增加值及占比情况
表4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平均保险业增加
值(亿元)[]211.03[]166.36[]305[]400.36[]461.4[]438.54[]330.45占GDP比
重(%)[]0.26[]0.19[]0.31[]0.38[]0.39[]0.32[]0.31占三产增加
值比重(%)[]0.78[]0.56[]0.92[]1.11[]1.18[]1.00[]0.93占金融业增加
值比重(%)[]4.35[]3.19[]5.46[]6.73[]7.13[]8.13[]5.83金融业占GDP
比重(%)[]5.91[]5.83[]5.74[]5.66[]5.51[]3.94[]5.43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0年~2005年保监会、《中国保险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图4保险业占GDP、三产及金融业增加值比重的
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0年~2005年保监会、《中国保险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绘制。
(三)保险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
保险业增加值对GDP的直接贡献可以通过贡献率和贡献度来衡量。在2000年~2004年间,保险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见表5),有时是正向推动作用(如2001年~2003年),有时是反向阻滞作用(如2000、2004年),平均而言贡献率也不高,仅为0.55%。在金融增加值对GDP增长平均约2.61%的贡献率中,保险业发挥了0.15%的作用。从贡献度的角度进一步考察发现,2000年~2004年的保险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均值为0.05%,即在GDP年均8.3%的增长中,保险业的直接拉动率仅为0.05个百分点。在金融业对GDP增长平均约为0.16个百分点的拉动作用中,保险业的拉动作用也仅为0.009 3个百分点。据王广谦1997年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金融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约为8.6%,说明我国金融业发展比较而言还相当落后,在不高的金融贡献中,保险业的发展更远远低于其他金融部门,金融服务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还是以银行和证券业为主。同时也暗示,在我国保险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下,保险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空间相当大。
保险业增加值对GDP以及金融业的贡献
表5(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平均保险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0.60[]1.77[]1.21[]0.50[]-0.12[]0.55保险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度[]-0.05[]0.15[]0.10[]0.06[]-0.02[]0.05金融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5.00[]4.70[]4.62[]4.24[]-5.51[]2.61金融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度[]0.45[]0.41[]0.37[]0.49[]-0.92[]0.16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相关资料计算整理得出。
五、影响中国保险业宏观效率的主要因素
上述分析显示,我国保险业宏观效率水平正逐步提高,保险在灾害经济损失补偿、资金融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以及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总体效率水平还很低,这主要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短、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公众保险意识差、保险行业行为不规范以及保险购买力较低等方面有直接相关。
(一)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发展水平低
虽然我国保险业自复业以来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飞速发展,但真正发展期仅20多年,发展时间短,尚处于初级阶段,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通过比较我国和全球以及工业化国家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见表6和表7),能够很直观地说明我国保险业总体发展水平,和全球平均水平差距明显,与工业化国家比较更是相差悬殊。如此初级阶段的发展状况致使保险功能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直接导致保险业宏观效率水平较低。
①北美、西欧、日本、大洋洲。国和全球以及工业化国家保险密度的比较
表6(单位:美元/人)[]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全球[]362[]393.3[]422.9[]469.6[]502[]518.5工业化国家①[]2 241[]2 173[]1 282.6[]2 763.5[]2 966.1[]3 286.8中国[]15.24[]20.41[]28.70[]34.72[]31[]4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2001年~2007年)整理。
(二)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度较低,抑制了保险需求
包括保险业在内的一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实行平均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使得居民收入低而且平均增长缓慢,人们对主动性需求不大,绝大多数都是被动性的保险购买行为,抑制了保险业的发展;90年代以后,我国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资制度的改革也使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迅速上升,社会购买力增强,为发展保险业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和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使许多人产生了对未来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的忧虑,人们对未来养老、医疗等的预期支出增加。从理论上讲,通过保险规避不确定性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事实证明,很多人并没有选择保险。
我国和全球以及工业化国家保险深度的比较
表7(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全球[]7.6[]7.83[]4.76[]8.06[]7.99[]7.52工业化国家[]9.03[]9.07[]9.11[]9.21[]9.02[]8.96中国[]1.79[]2.20[]2.98[]3.33[]3.4[]2.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2001年~2007年)整理。
保险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安全需要,在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都普遍具有较高的保险意识,有较强的投保愿望,投保率很高。我国保险业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保险市场也正在走向成熟,但人们的保险意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保险行业对消费者保险意识培育的力度不够,致使消费者对于保险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从自身需求出发感受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极大的影响了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度。加之传统上人们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或者消极对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或者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存款的方式来抵御风险。而对于保险,大多数人仅是将其作为一种储蓄和投资的手段,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保险的本质所在。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差,对保险的认知度低,保险购买动力不强,最终决定人们选择减少当期消费,谨慎储蓄以防止未来消费水平降低或出现意外支出的传统做法,而不愿意寻求以保险的方式规避不确定性风险,进而直接影响了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三)保险不诚信行为被过份放大
保险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无形产品,是保险公司对客户未来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承担赔付责任的承诺。因此,保险公司的信用在保险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起着很大作用,甚至可以说保险公司的信誉度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侵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不规范经营行为,比如保险代理人误导客户、虚假宣传,保险公司理赔不及时、不到位等,使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失去信任。行为经济学的非贝叶斯法则认为,有时人们可能会把小样本的概率分布当作总体概率分布,从而夸大小样本的代表性。换句话说,某个保险公司、某一代理人的不诚信行为会被消费者放大到整个保险行业,危及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50个大城市所做的一项保险消费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因不信任保险公司而不购买保险的比重占所有原因的26.2%,比重显然很高。另根据《零点保险服务指数——中国公众保险服务传播指数2005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在“非用户”、“公众”、“用户”中,“用户”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指数”最高,达61.14%,“公众”次之,为60.5%,“非用户”的“不信任指数”最低,为59.49%①。这表明,有投保经历的“用户”反而对保险公司更加不信任。可见,保险业的不诚信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保险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成为导致保险业宏观效率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洪涛,郑功成.保险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赵旭.中国银行业效率研究[D].博士论文,2001.5.
[3]郭金龙.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国际经验[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编辑:施敏]
①张培娟,2005年国内保险服务勉强及格不能令客户满意,北京现代商报,2005.11.2.